更可喜的是,該村主動對接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使村民就業機會驟增,收入大漲。如今,村民精神面貌大變樣,接待外來陌生人,熱情自信多了。
去年,該村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2019年度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葉自富說,2019年,大洋村深入開展“三清理三整治三拆除”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著重打響了“春夏戰役”和“秋冬戰役”,清理村莊生活垃圾90噸、塘溝污水排放30處、禽畜養殖糞污及農業生產廢棄物15噸,打撈河道垃圾雜物漂浮物35噸,拆除破舊泥磚房等80間11437平方米。
龍川縣赤光鎮大洋村黨總支書記葉自富(右)、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駱東梅(左)向南方日報、南方+記者介紹情況。
去年,大洋村投入280萬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完成了洋陂陂頭至大王公橋(五一橋)段大洋河河堤護欄建設和步行道建設,村委周邊水溝、涵洞、花池、綠化帶等環境整治建設,萬和橋橋頭小景觀建設,萬和小廣場(小公園)建設,村牌村標識建設,文化宣傳欄、文化墻壁畫建設,污水處理廠至山仔下路基建設,大王公橋至赤光頭段村道整治擴建,洋陂橋修繕和3個自然村公廁建設,洋陂自然村部分路段庭院籬笆美化整治等設施。

赤光鎮是廣東省油茶專業鎮,境內漫山遍野的油茶。
葉自富說,10年前,大洋村沒有一寸水泥公路。近年來,被列入省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后,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如今全村3.5米或4米寬的水泥公路長達16公里。村民碰到外地人問路,一改從前冰冷面孔,回答問題,自信熱情陽光多了。
龍頭企業帶領村集體和村民脫貧致富
葉自富介紹,近年來,大洋村積極對接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開展產業扶貧——全村共有7戶25人合計7.5萬元入股公司享受分紅,公司以保底價收購村民茶果,公司70%的普通工人是大洋村民,村民不愁沒活干。
粗略估算,綠油公司每年支付給大洋村農民工的工資達70多萬元,僅今年上半年,綠油公司支付給大洋村臨時工(不含固定工)的工資就達30多萬元。

地處大洋村的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內的葡萄處于采摘期,十分誘人。
近一年來,大洋村加大與綠油公司的合作力度,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
截至目前,該項目總投資近2000萬元,占地面積260畝,其中葡萄種植園40畝,樹葡萄種植園25畝,體驗農作區125畝,荷花觀賞池20畝,休閑區10畝,小動物園10畝,花海30畝。去年國慶假期,到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旅游觀光、休閑體驗的游客達3.7萬人次。

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內的盆栽茶樹具有觀賞性。
與大洋村和周邊村合作的綠油公司董事長駱東梅是龍川縣赤光鎮浮下村人,有情有義有擔當,他用自己山東、湖南企業的工業收益反哺家鄉農業。
他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專訪時介紹,綠油公司創建于2015年,是專注原生態油茶種植、研發生產、精深加工和集休閑養生、生態旅游為一體的企業,是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林業龍頭企業、廣東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
綠油公司規劃在大洋村和大洋村周邊村總投資10億元,目前投資逾1億元,其中6000萬元投向大洋村。公司擁有樹齡超過60年的老茶樹林約4.3萬畝;年產1000噸的壓榨茶油生產線,其中傳承了1000多年的龍川古法榨油技藝被列入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鮮果處理中心及1000立方米冷庫,可每日處理60噸鮮果;茶皂素提取及茶油精煉生產線和洗滌用品生產線。

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從油茶樹上采摘下來的茶果直接運送到這里。去污、風干、剝殼、粉碎等工序可一條龍完成。
駱東梅說,綠油公司依托茶樹林和油茶業,不斷做長產業鏈,正在打造花果樹農旅油茶小鎮、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景區一期項目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二期項目廣東龍川綠油農業油茶特色田園綜合體,是集休閑養生、生態旅游與油茶林為一體的項目。
綠油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互聯網+文旅”經營模式,與大洋村、大洋村周邊村、赤光鎮外農戶,甚至還與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等地共760多戶老茶農和199戶精準扶貧戶簽訂合作協議,聯農帶農脫貧致富。

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的鼓風機一字排開,用于風干茶果。
駱東梅介紹,綠油公司不但不與農戶爭利,而且還通過四個辦法增加農戶收入。
其一,請貧困戶家庭的農民工前來公司工作,這些農民工的工資比同一崗位的其他工人的工資高20%;
其二,公司以比市場價高30%的保底價收購農戶達標茶果,若是貧困戶的茶果,再加價5%收購;
其三,公司以農戶茶園前三年的年平均收入的80%承包農戶茶園,除茶園外,農戶無需付出任何代價,每年坐享往年的八成收益;
其四,與合作社協商,以多種方式合作開辟荒山新種油茶樹共享收益。

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部分“綠油”“綠優原生”“花果樹”等食用油、洗護用品。
綠油公司扎根鄉村,注重長遠可持續發展,目前已創建“綠油”“綠優原生”“花果樹”等食用油、洗護用品品牌。
駱東梅說其夢想是把赤光變“油缸”,把茶油等用品打造成龍川的精美手信,讓油茶林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增產增收,踏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延展閱讀
龍川: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食用油“油瓶子”
河源市龍川縣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近年來,該縣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利用優美生態環境和特色資源,大規模推廣種植傳統白花油茶樹,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食用油的“油瓶子”。
龍川山地土壤養分充足,非常適合高品質油茶樹生長。據史料記載,龍川人民種植油茶已有1500多年歷史。上世紀60年代,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逾18萬畝。2009年,龍川縣被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油茶示范縣”。
在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龍川積極對接大灣區市場需求,做優做強做大山茶油文章,使油茶樹變成了“搖錢樹”、油茶林變成了“綠色銀行”。
龍川縣鼓勵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充分發揮企業資金、技術及輻射示范帶動優勢,促進企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油茶業已成為龍川脫貧奔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當前,全縣油茶種植總面積41萬畝,主要分布在赤光、義都、四都、黃石、麻布崗等鎮,油茶年產值達12億元,惠及數十萬群眾。
來源 | 南方+
編輯 | 駱思麗
校審 | 楊立權
編審 | 柳歡揚